伟德体育(BetVictor Sports)国际官网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人民日报素有注重业务研讨的优良传统,对新闻业务不仅重视,而且研究方法上也机动灵活,别出心裁。比如,进京开会时要抽空说说各自报道选题,叫做新闻选题会商会;组织各类专题业务研究,叫做新闻评论、新闻特写、新闻摄影专题研讨等等。这些业务工作会议有时在北京召开,有时拉到外地去开,形式多样,目的只有一个,提高新闻业务水平。栾川会议就是在京外召开的专题会议。有些会议我在其他头条背后的故事里也有涉及,此处特别以栾川会议为题,专门拿出来说一说,与当时我发表的一个头条有关,也与我在会议上所作的发言主题有关。那年去栾川开会之前,总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业务务虚会,编委会围绕如何抓新闻、抓头条新闻、抓重大新闻作了深入探讨。此次栾川会议,就是报社高层务虚会的延伸,记者部特地抽调了10个省市记者站负责人,对报社高层务虚会精神进一步研讨落实。会议由时任记者部主任、现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,时任副总编梁衡参会并作面对面指导。
中央和报社领导批示的安徽头条就是“逼”出来的新闻,也是转变思路,换个角度才发掘出来的新闻。安徽是农业大省,要富民强省,必须发展工业,以工业理念抓农业,省里为此制定了“861行动计划”,要在未来5年着重建设八大产业基地、六大基础工程,确保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。自此“861行动计划”还上升为全省战略举措,定位为未来发展战略储备库。就这一举措而言已是条重要信息,报道出去应该是不错的工作性新闻。但要结合当时中央宏观调控政策,需要换个角度考虑,发展工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子,是“饥不择食”上项目,继续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老路子,还是“择优筛选”,严禁高污染、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,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。从这个角度出发采写稿件,似乎更能体现中央精神,那么安徽是不是这样做的呢?记者此想法符不符合安徽地方实际呢?
换个角度看过去,安徽的战略决策还真的是很有远见,有水平,有高超之处。我注意到,几乎在安徽提出“861行动计划”的同时,又启动了“生态安徽”建设工程,强调建设生态经济,注重可持续利用,改善人居环境。虽然两方面工作地方上并没有一起提出,也没有号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,但一方面在搞发展工业“861行动计划”,一方面部署生态安徽建设工程,给记者留下极大思维空间,那就是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有机联系。我想到,地方的发展跟着中央科学发展观指挥棒在转,新闻报道思路也要赶快转,要转出报道新角度。那几天,我一直在考虑,脑子里就那么转呀转的,反复想着一个话题——安徽发展工业情况,在记者站里也是反复琢磨,和大家一起议论,交换思想。古人云:“水本无波,相荡乃成涟漪;石本无华,相击乃发灵光。”活跃的工作环境,往往会激发出奇异的灵感。和新老记者们相互讨论中,终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我的大脑皮层里突然冒出发展工业严把“生态大门”的念头,此语一出,众人齐声说好,报选题给地方部,也立即得到认可,并要求尽快采写注意抓些鲜活的新闻事实。其实,搞新闻工作的人都明白,一个好思路,一个好标题,一个好主题,就是一个好角度,基本上也就是一篇好报道。接下来的事,是如何采写到更多鲜活的东西,以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支撑起好角度,成就一篇好新闻。
为了写好这篇稿件,我先后采访了分管副省长、省委政研室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省环保局,还一头扎到基层,捕捉了许多新鲜事例,从不同方面获取了大量有益素材。采访结束时,安徽省发改委正好在合肥召开“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”申报会,由初步入选的5个市和12个县参与竞争角逐,申报成功者将得到省里的扶持政策。嗨嗨!这可真是天助我也,不期而遇,是再好不过的新闻由头了,顺手拈来,写进导语里,成了一个活泼、切题、又特别灵动的新闻事实,让通篇报道为之一亮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,以最新最近的事例为由头,是增加工作性报道新闻性,改变“硬新闻”过硬妙法良方。于是导语如此写道:“7月27日,安徽省马鞍山、淮南、池州、六安、黄山市和12个县区的代表汇集合肥皖能大厦,宣讲各自地区的生态优势,接受专家评审,争取列入安徽‘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’。在发展经济中,设立‘绿色门槛’,亮出‘生态招牌’,正成为安徽各地落实宏观调控政策、推进工业化、建设‘生态安徽’的强音符。”
消息接着交待了安徽启动产业升级的“861行动”背景,而后强调生态经济,注重可持续发展,改善人居环境,建立可靠的保障支持和生态经济体系。记者为此还提炼了一句闪光的语言:“再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路子!”在消息中是引语,也是强化主题的议论。消息主体从三个方面写到严把措施: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严禁高污染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开发区,撤消222个违法设立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;关闭“死灰复燃”的“五小”企业,增加复垦耕地1.1万公顷,7个总投资9亿多元的项目被一票否决;扶持企业提高能源、原材料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,在税收政策上对环保项目予以“先征后退”奖励。在新闻指导性确立后,以扎实可信的新闻事实予以支持,使消息具有了强大的震撼力。看似平常的工作新闻,因为找到了新闻事实中的辩证关系,换个思维寻觅出好角度,就成了不同凡响的大新闻,从而博得高度重视和赏识,成为党报“导向性、新闻性很强”的一个范例,可见新闻工作者不断转换思维方式,寻找不同的表现角度是多么重要。
当然,现在回想起来,在低碳旅游示范区的河南栾川,话说安徽发展工业严把“生态大门”,共议人民日报如何改进宣传报道工作,深挖工作性“硬新闻”,真是一个很有趣、很有味的事情。要知道,工作性“硬新闻”不同于事件性新闻,事件性新闻有突发性,又有独有性,独此一件,别无可比,那新闻性就油然陡增,关注度也会格外集中,所以可称为独家新闻什么的。而工作性新闻则不然,普遍开展的工作,又有会议指导,文件部署,各方动员,人人心中明白,再去报道就不大能够引起阅读兴趣。怎么办?党报是党的执政工具,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,不宣传肯定是不行的,不光要宣传,还要宣传好,让更多的人爱读想读,在读的中间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启发。这就要求必须把工作性的东西做成具有可读性的新闻,也就是栾川会议所要求的,把工作性“硬新闻”变成令人喜闻乐见的“真新闻”,容易消化吸收的“软新闻”。我个人的观点是,工作性“硬新闻”首先应该是“活”新闻。文件是死的,通知是死的,各项部署是死的,不是说文件、通知、部署内容僵化不可取,而是说其表现形式死板生硬。文件会议都有固定格式,不可能刻意追求新鲜活泼。新闻却不能是死的,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,有血有肉有思想,有形有样有温度,又要通过一定形式快速传播出去,引起尽可能多的读者的喜爱。所谓活的新闻,必须活在内容上,任何时候,任何情况下,内容都应为王。同样的工作部署,如何采撷出活的内容,一是靠选材角度不同,二是靠用故事说话,让工作性的东西蕴含到故事中去,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体会个中要义。安徽发展工业是工作性部署,但记者从工作部署中看到他们同时还在抓生态建设,发展工业中不忘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不忘生态强省建设,记者将主题落脚到发展工业不忘把紧生态大门上,又用众多工作中活的故事去支撑活的新闻,活灵活现地表现从工作中提炼出的鲜明主题,所以整个头条新闻就有了可观可感的新闻点,引起了的重视。这就是活的工作性新闻的魅力。
再说“软硬兼施”的“软”,体现在积累、提炼和写作上。我觉得要讲究“软”,而且要“软中见硬”“绵里藏针”。在栾川会议上,我提出,积累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基础,思想认识,写作能力,都要慢慢增长,慢慢积累,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急躁。要求“精心采编”,首先是精心采,还要精心写,然后才是精心编排,精心打扮,好马配好鞍,好稿加上“好衣衫”(安徽此头条就是好看大方的三联题“标配”)。不因事小而不闻,不因白跑而不思,锲而不舍谋进取,“摔倒也要抓把泥”,才能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讲究的是采上的“软”功夫。“软”功夫还体现在新闻的写作上,重在文字提炼上,重在精益求精上。新闻素材到手,细细咀嚼消化,慢慢回味品评,如牛反刍,倒嚼出精华成分,上升为耀眼标题,织就成锦绣篇章,同样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,同样需要“软”功。那种“赶会”“跑场”忙应酬,匆忙写就的新闻产品,肯定成不了脍炙人口的好新闻。安徽从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到项目择优筛选,奖优罚劣,在发展工业中处处饱含着“软”“硬”辩证关系,新闻作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,岂不就是“软硬兼施”理念的结晶?
人民日报素有注重业务研讨的优良传统,对新闻业务不仅重视,而且研究方法上也机动灵活,别出心裁。比如,进京开会时要抽空说说各自报道选题,叫做新闻选题会商会;组织各类专题业务研究,叫做新闻评论、新闻特写、新闻摄影专题研讨等等。这些业务工作会议有时在北京召开,有时拉到外地去开,形式多样,目的只有一个,提高新闻业务水平。栾川会议就是在京外召开的专题会议。有些会议我在其他头条背后的故事里也有涉及,此处特别以栾川会议为题,专门拿出来说一说,与当时我发表的一个头条有关,也与我在会议上所作的发言主题有关。那年去栾川开会之前,总社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业务务虚会,编委会围绕如何抓新闻、抓头条新闻、抓重大新闻作了深入探讨。此次栾川会议,就是报社高层务虚会的延伸,记者部特地抽调了10个省市记者站负责人,对报社高层务虚会精神进一步研讨落实。会议由时任记者部主任、现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,时任副总编梁衡参会并作面对面指导。
中央和报社领导批示的安徽头条就是“逼”出来的新闻,也是转变思路,换个角度才发掘出来的新闻。安徽是农业大省,要富民强省,必须发展工业,以工业理念抓农业,省里为此制定了“861行动计划”,要在未来5年着重建设八大产业基地、六大基础工程,确保人均生产总值1000美元以上。自此“861行动计划”还上升为全省战略举措,定位为未来发展战略储备库。就这一举措而言已是条重要信息,报道出去应该是不错的工作性新闻。但要结合当时中央宏观调控政策,需要换个角度考虑,发展工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子,是“饥不择食”上项目,继续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老路子,还是“择优筛选”,严禁高污染、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,显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。从这个角度出发采写稿件,似乎更能体现中央精神,那么安徽是不是这样做的呢?记者此想法符不符合安徽地方实际呢?
换个角度看过去,安徽的战略决策还真的是很有远见,有水平,有高超之处。我注意到,几乎在安徽提出“861行动计划”的同时,又启动了“生态安徽”建设工程,强调建设生态经济,注重可持续利用,改善人居环境。虽然两方面工作地方上并没有一起提出,也没有号召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,但一方面在搞发展工业“861行动计划”,一方面部署生态安徽建设工程,给记者留下极大思维空间,那就是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有机联系。我想到,地方的发展跟着中央科学发展观指挥棒在转,新闻报道思路也要赶快转,要转出报道新角度。那几天,我一直在考虑,脑子里就那么转呀转的,反复想着一个话题——安徽发展工业情况,在记者站里也是反复琢磨,和大家一起议论,交换思想。古人云:“水本无波,相荡乃成涟漪;石本无华,相击乃发灵光。”活跃的工作环境,往往会激发出奇异的灵感。和新老记者们相互讨论中,终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我的大脑皮层里突然冒出发展工业严把“生态大门”的念头,此语一出,众人齐声说好,报选题给地方部,也立即得到认可,并要求尽快采写注意抓些鲜活的新闻事实。其实,搞新闻工作的人都明白,一个好思路,一个好标题,一个好主题,就是一个好角度,基本上也就是一篇好报道。接下来的事,是如何采写到更多鲜活的东西,以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支撑起好角度,成就一篇好新闻。
为了写好这篇稿件,我先后采访了分管副省长、省委政研室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省环保局,还一头扎到基层,捕捉了许多新鲜事例,从不同方面获取了大量有益素材。采访结束时,安徽省发改委正好在合肥召开“生态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”申报会,由初步入选的5个市和12个县参与竞争角逐,申报成功者将得到省里的扶持政策。嗨嗨!这可真是天助我也,不期而遇,是再好不过的新闻由头了,顺手拈来,写进导语里,成了一个活泼、切题、又特别灵动的新闻事实,让通篇报道为之一亮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,以最新最近的事例为由头,是增加工作性报道新闻性,改变“硬新闻”过硬妙法良方。于是导语如此写道:“7月27日,安徽省马鞍山、淮南、池州、六安、黄山市和12个县区的代表汇集合肥皖能大厦,宣讲各自地区的生态优势,接受专家评审,争取列入安徽‘生态建设综合示范基地’。在发展经济中,设立‘绿色门槛’,亮出‘生态招牌’,正成为安徽各地落实宏观调控政策、推进工业化、建设‘生态安徽’的强音符。”
消息接着交待了安徽启动产业升级的“861行动”背景,而后强调生态经济,注重可持续发展,改善人居环境,建立可靠的保障支持和生态经济体系。记者为此还提炼了一句闪光的语言:“再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路子!”在消息中是引语,也是强化主题的议论。消息主体从三个方面写到严把措施: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严禁高污染高耗能和浪费土地的项目进入开发区,撤消222个违法设立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;关闭“死灰复燃”的“五小”企业,增加复垦耕地1.1万公顷,7个总投资9亿多元的项目被一票否决;扶持企业提高能源、原材料利用和污染治理水平,在税收政策上对环保项目予以“先征后退”奖励。在新闻指导性确立后,以扎实可信的新闻事实予以支持,使消息具有了强大的震撼力。看似平常的工作新闻,因为找到了新闻事实中的辩证关系,换个思维寻觅出好角度,就成了不同凡响的大新闻,从而博得高度重视和赏识,成为党报“导向性、新闻性很强”的一个范例,可见新闻工作者不断转换思维方式,寻找不同的表现角度是多么重要。
当然,现在回想起来,在低碳旅游示范区的河南栾川,话说安徽发展工业严把“生态大门”,共议人民日报如何改进宣传报道工作,深挖工作性“硬新闻”,真是一个很有趣、很有味的事情。要知道,工作性“硬新闻”不同于事件性新闻,事件性新闻有突发性,又有独有性,独此一件,别无可比,那新闻性就油然陡增,关注度也会格外集中,所以可称为独家新闻什么的。而工作性新闻则不然,普遍开展的工作,又有会议指导,文件部署,各方动员,人人心中明白,再去报道就不大能够引起阅读兴趣。怎么办?党报是党的执政工具,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己任,不宣传肯定是不行的,不光要宣传,还要宣传好,让更多的人爱读想读,在读的中间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启发。这就要求必须把工作性的东西做成具有可读性的新闻,也就是栾川会议所要求的,把工作性“硬新闻”变成令人喜闻乐见的“真新闻”,容易消化吸收的“软新闻”。我个人的观点是,工作性“硬新闻”首先应该是“活”新闻。文件是死的,通知是死的,各项部署是死的,不是说文件、通知、部署内容僵化不可取,而是说其表现形式死板生硬。文件会议都有固定格式,不可能刻意追求新鲜活泼。新闻却不能是死的,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,有血有肉有思想,有形有样有温度,又要通过一定形式快速传播出去,引起尽可能多的读者的喜爱。所谓活的新闻,必须活在内容上,任何时候,任何情况下,内容都应为王。同样的工作部署,如何采撷出活的内容,一是靠选材角度不同,二是靠用故事说话,让工作性的东西蕴含到故事中去,使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体会个中要义。安徽发展工业是工作性部署,但记者从工作部署中看到他们同时还在抓生态建设,发展工业中不忘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不忘生态强省建设,记者将主题落脚到发展工业不忘把紧生态大门上,又用众多工作中活的故事去支撑活的新闻,活灵活现地表现从工作中提炼出的鲜明主题,所以整个头条新闻就有了可观可感的新闻点,引起了的重视。这就是活的工作性新闻的魅力。
再说“软硬兼施”的“软”,体现在积累、提炼和写作上。我觉得要讲究“软”,而且要“软中见硬”“绵里藏针”。在栾川会议上,我提出,积累是搞好新闻报道的基础,思想认识,写作能力,都要慢慢增长,慢慢积累,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急躁。要求“精心采编”,首先是精心采,还要精心写,然后才是精心编排,精心打扮,好马配好鞍,好稿加上“好衣衫”(安徽此头条就是好看大方的三联题“标配”)。不因事小而不闻,不因白跑而不思,锲而不舍谋进取,“摔倒也要抓把泥”,才能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讲究的是采上的“软”功夫。“软”功夫还体现在新闻的写作上,重在文字提炼上,重在精益求精上。新闻素材到手,细细咀嚼消化,慢慢回味品评,如牛反刍,倒嚼出精华成分,上升为耀眼标题,织就成锦绣篇章,同样需要相对较长的过程,同样需要“软”功。那种“赶会”“跑场”忙应酬,匆忙写就的新闻产品,肯定成不了脍炙人口的好新闻。安徽从设立“绿色门槛”,到项目择优筛选,奖优罚劣,在发展工业中处处饱含着“软”“硬”辩证关系,新闻作品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来,岂不就是“软硬兼施”理念的结晶?